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启动运营。5年来,空港功能区累计形成改革创新案例44项,其中“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航权开放助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进口快件智慧监管模式”等4项全国复制推广,保税仓库“一仓多用”等9项全省复制推广,国际文化艺术品区外保税展示、落地外商独资演出经纪公司、首架飞机模拟机保税融资租赁落地、民航工程技术职称评审机制等十余项创新业务取得了陕西全省乃至西北的率先突破。
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核心承载区、西咸新区片区四大功能区之一的空港新城功能区,经过5年奋斗,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成果。

从顶层设计上,空港新城功能区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到了制度之中。
例如,为了更好发挥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加快内陆临空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和引领带动作用,空港新城功能区积极谋划2021-2023三年发展方向,在邀请第三方咨询机构调研了解空港新城功能区发展现状、学习借鉴国内典型自贸试验区和临空自贸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三年行动计划,并围绕制度体系、产业体系、保障体系、营商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了38项改革创新任务,明确了空港新城功能区未来三年的发展思路、建设目标以及重点任务和措施。
此外,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全面启动之后,空港新城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正式提出,将打造陕西自贸蓝湾,旨在面向临空产业、航企总部、数字经济,打造自贸区中的“特区”、开放高地及产业集聚的新港湾。目前,自贸蓝湾一期已建成空港国际商务中心、前海丝路新城、南航、川航、深航总部运营基地等项目。
“可以说,自贸蓝湾的创新之举,将充分利用自贸区试验区的‘自动适用’原则、‘政策从优’原则和自主改革创新,亦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广泛的投资机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很大程度上说,这也是一份‘创新的蓝图’。”
数据显示,目前,空港新城功能区累计形成创新成果42项,并呈现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逐年提高的趋势。从创新案例的类型来看,涉及政府职能转变12项,放管服改革11项,贸易便利化14项,通关便利化4项,人文交流合作1项。
比如,西安机场积极探索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成立机场运管委,组成自上而下四级协同管控架构,大力推进A-CDM系统与各方数据的整合应用,机场放行正常率和始发正常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咸阳机场航班准点率已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每年可节省燃油成本5000万元左右,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数字经济是推进自贸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空港新城功能区将以临空经济为主线,依托‘自贸+服贸+保税+口岸+跨境+航权’等开放平台,全力打造数字自贸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杨博表示,空港新城还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完成1610余个行政审批事项的线上办理,推出108项“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套餐服务,办理时限缩减50%,事项材料精简40%。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弯道超车”
自贸试验区建设,很大程度上给内陆地区在营商环境补短板上提供了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这方面,空港新城功能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空港新城功能区就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将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有效降低企业群众办事成本放在突出位置。
比如,推出“一站式、一窗式”服务,打造“三服四化”社区试点,全面整合审批材料,结合受理、审批“串联+并联”服务模式等,惠及办事群众40余万人。
同时,开辟绿色通道,将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控制在90、40个工作日,通过“区域评估”“告知承诺制”将环境影响报告的审批时限压缩70%以上。此外,还推行项目全周期投资便利化改革和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模式。

例如,为改变原先国际货物抵达机场后须转运至机场货运仓库,经查验后方可提货的作业模式,空港新城联合海关创新国际货物“机坪直提直装”新模式,从包机落地到进口设备运抵厂区,时间从原来的近20小时缩短至7小时,搬运次数由原先的4次减少到2次。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正在转化为企业和民众的口碑。有办事群众感叹:“在空港新城,即使不坐飞机,也能感受到温馨周到的服务。”
让产业成为发展关键
制度创新也好,营商环境优化也罢,归根结底还要落在“发展”上来。其中,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最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指标”。

5年来,空港新城以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三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加速完善。
比如,临空经济方面,临空型总部经济不断扩容,西部航企总部基地地位凸显。目前,已有国航、南航、深航等14家航空公司区域总部基地集中落户。
航空物流业方面,物流产业现代化升级进程加速,辖区现有各类物流企业176家,建成投运物流园区11个;航空维修方面,相关产业雏形初现,引入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科荣达APU维修等企业,建成西北最大的东航维修机库;临空先进制造业方面,梅里众诚动物疫苗、航天电子信息等制造业项目落地,临空产业园、中南高科临空产业港等产业载体相继投用;临空高端服务业方面,陕西首个跨境电商国际快件产业园投入运营,西安临空会展中心落地建设,国际美术城少儿美术馆建成开放。
数据显示,2017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空港新城功能区内,新增市场主体1.81万家,同比挂牌前增长394.5%。
目前,空港新城功能区已初步形成包括航空运输、飞机维修、航材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在内的产业体系,其中临空经济规模已突破120亿元。
“过去5年,仅仅是开始。”相关负责人说,空港新城要充分利用内陆临空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优势,并搭载临空经济的发展快车,一定能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